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武家武凌云堂主修:武光新
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武家武凌云堂创建时间:2014-5-19 18:52:56基本情况--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武家武凌云堂基本信息
始祖武凌云、80人、陕西渭南蒲城荆姚甜水井。祖讳文汉(甘肃**县长、甘肃高等法院收发室主任)、父讳维烈(甘肃镇原县医院创始人1947年首任院长)
家谱序言--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武家武凌云堂家谱序言
吾自二十一岁时(即光绪二十四年)随从吾父西赴甘肃兰州。吾父仍旧经营商业,余服官甘肃,历经四十余年,於民国三十四年始携眷返里。考察历代承荫,统系因人事变迁、祸乱频仍、漫无所考、费几经博采、访寻手续,始於辽代遗传、略叙端倪,此固於追远不无遗憾,而逮今以后或不至再蹈挂一漏万之举,再如乡耆遗传吾族於明季由山西迁蒲邑安王村分支於此。是否如何犹待后继者直起而追述之,此不过略述梗概云尔。 子 维 烈 武文汉 率 侄 申 荣 同 修 振 荣 民国三十五年二月
源流迁徙--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武家武凌云堂源流分支迁徙情况
甜水井武家一带是个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的胜地。它有三个文物古迹值得介绍:即甜水井、大雷镇、古槐。 先介绍甜水井:此地周围几十里是卤泊滩,地下水苦咸,何来甜水井?这事得从头说起。据《甜水井碑记》载:唐朝的唐顺宗,因久病不能理朝政,即位半年后在永贞年八月把皇位传给李纯,名唐宪宗。宪宗袭位后立刻给唐顺宗修墓,地址选择在桥陵之北,隔川相望的富平东北金瓮山,名丰陵。顺宗在元和元年(806年)正月崩,当年七月埋葬。宪宗为了隆重的埋葬父亲,从长安到奉先县修了一条御道。御道在奉先县境内是从荆姚东到宣化一带南北走向。当埋葬时,宪宗将朝政托咐给宰相杜黄裳、裴度,自己亲自带领百官和军队为顺宗扶灵柩送葬,他走的就是这条御道。当时正是七月的大热天,大队人马行在荆姚东一带时,人马既渴又乏,就停下休息,寻找淡水解渴。可是这里到处是咸苦的水,无法解决饮水问题,宪宗着急。这时有个伴驾的术士柳泌说:“臣看此地有异水,陛下令人祷而掘之。”说来奇怪,“果得甘美清冽,味若甘露。宪宗奇之,名其处为‘甘泉’”从此这里群众才有了甜水喝,大家称之为甜水井。 元和十五年(820年),宪宗死了,他的儿子李恒即位,是唐穆宗。唐宪宗埋在蒲城的景陵,地址在桥陵的东边的金帜山,相距十五里。两陵都是在尧山西的余脉依山修的陵。长庆二年(822年),穆宗带领百官和仪仗队又走的这条御道祭祖先,行到甜水井时,见到这口井被人踏水冲,成了扯沿的井,人汲水可以漫道而下,牛羊也可以下井伸脖子饮水,把甜水井弄得污秽混浊。穆宗觉得这样对父皇不遵敬,也很不干净卫生。于是下令屯寨,留下御林军在此守护。如今的渡芦寨子村就是这时才形成的,其中有姓杜、冉、唐、李等。为了维护甜水井,屯寨官员决定按人头派砖,于是扯沿的土井,成了用砖做成的井。经宋、元、明三朝八百年,年久失修而崩塌。到清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群众又按旧法,筹砖派役,掏泥清淤,重新修井,花了700个工日,才把井修好。民国初年,这口井又崩塌,水质变咸。据老人谈,民国十八年(1929年)遭年馑时,常有人跳进井中。高级社(1957年)大旱时,曾经淘过此井,但水味已变成咸的,无饮用价值,遂成废井。此井距武家村最近,笔者去年以步测量,井距老城墙西北角只有74步,37丈。距新庄基地更近。 唐时的柳泌如何知道此处有甜水?后来为何甜水井的水又不甜了?以笔者鲁见,这是与当地的降水和地貌有直接关系。古时的方士,一般都是上识天文,下识地理,非等闲之辈。当宪宗大队人马在这里干渴受困时,柳泌定是先到这里察看了地形后方才向宪宗进言的。解放初,此水井周围是个低洼地,临井西边几米有个南北胡洞,北边直通六七里路的郭村高原下。过去降水量多,地面又是北高南低的坡地,肯发洪水,经常北边的洪水顺胡洞向南流向卤泊滩,中途洪水常积蓄在低洼处,常年累月,地下咸水被稀释,慢慢的成为甜水。据笔者听父辈和现在古稀老人回忆,在此甜水井端北一畛胡洞边,即七份陵西边,也有个甜水井,村中人叫北井,水也是甜的。但只有井口有青石锢的井沿,下边没有锢砖,是土井。解放前村中人经常在这里担水,财东家常叫伙计(长工)到北井担水。据笔者2009年清明节走方85岁的武全敬大哥,他记得此井的青石井沿被绳磨的痕迹有一寸多深,可见此井饮用的时间很久。由此可见,柳泌发现甜水井是很自然的,非有神仙之术。清朝光绪年之后,年降水量减少,北边慢慢的不发洪水,直到民国时期,很少发生,地下水又被盐碱化成苦水。此胡洞在修洛西倒虹水利时,改为水渠,今已不存。村中现在安上自来水,也结束了千年吃甜水井水的历史,只留下甜水井的名称。由于甜水井距武家村最近,原来甜水井归属的六个自然村,后来划分行政村时,武家、马家、乔家三村冠以甜水井大队之名。寨子、常家、南马家冠以常家大队之名。
家谱字辈--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武家武凌云堂家谱字辈
1946年所修家谱择录先祖讳武凌云嫡系 一 览 表 先祖: 武凌云 行一 生卒年月不详 ∣ ↓ 武士钦 行八 生于乾隆十八年十一月 (公元1754年) ∣ 卒于乾隆五十九年四月 (公元1795年) ↓ 武作楷 行一 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六月 (公元1773年) ∣ 卒于道光十四年四月 (公元1810年) ↓ 武广庭 行三 生于嘉庆十年九月 (公元1806年) ∣ 卒于道光十九年六月 (公元1840年) ↓ 武殿元 行三 生于道光十七年正月 (公元1838年) ∣ 卒于民国 三年七月 (公元1914年) ↓ 武文汉 行三 生于光绪 四年五月 (公元1879年) ∣ 卒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 (公元1946年) ↓ 武维烈 行五 生于民国七年四月 (公元1918年) ∣ 卒于1984年十月 (公元1984年) ↓ 武 光 新 生于1955年四月 ↓ ∣ 武治国 ∣ 生于1977年五月 ↓ 武建国 生于1979年四月 ↓ 武泰吉 生于2007年六月 武光新敬录于 2009年4月15日